成都融解教育學校

看看你是哪個級別的父母,融解教育學校,成都小升初專業學校

我們這里強調的級別,不是指父母身份、地位的差別,也非職位、職稱上的區分,而是指父母在教育意識與教育行為上的級別。正因為在教育意識與教育行為上有了差別,父母的愛才有了級別,父母也就有了級別。



1、照顧級父母

  ◆含辛茹苦的大多數

  這一類型的家長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營養、健康保健等生活層面的看照料上,滿足于實現孩子在飲食、健康、服飾、玩具、用品、娛樂等方面的需求,這些行為構成了“家庭教育”很重要的內容。

  這一類型的家長最為看重的是,在自己的悉心呵護下,孩子吃得飽穿得暖,長得惹人疼愛、干凈清爽,當然身體也茁壯結實。

  如家中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長大,產生這種情況的幾率更大。隔代人似乎更愿意在生活照料的層面上貢獻愛心。

  這樣,對孩子“養育”的職能漸漸變成了單純的養,“育”的職能就在無盡的關愛中被弱化掉了。

  我們經常會在學校門口見到這樣的場景:

  上學時,父母一定會說:多喝水,把帶的蘋果吃掉!

  放學后,父母一定會問:今天午飯吃什么?如孩子說不好吃,父母親一定會補一句:晚上給你做點好吃的。

  ……

  孩子漸漸長大,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,責怪、批評、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,于是他們只能沉重地認為:自己的孩子“先天”就比別人差。似乎一切都難以挽回、難以補救,只能維持現狀。


  ◆“照顧級”算不上高階段

  對孩子物質需求的照顧是愛最直接最本能的表現,也最容易操作。當教育被照顧代替,孩子內部生命系統、思想系統、精神系統的開掘與發展就被輕易忽視掉。

  人,不僅僅是個生物的人,是個衣食住行的人,是個身體健康的人,更應該是一個富含理想的人,熱情堅定的人,有精神生活的人。孩子內部系統不暢通,無聊、煩躁、不安、空虛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。

  不能建設與影響孩子精神世界的父母,算不上高級階段的父母。


2、 補救級父母

  ◆“補救”總是有點遲

 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、系統、全面的規劃。剛開始漫不經心,走一步算一步,出現問題了,才開始奮力撲救。大火一熄滅,一切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。諸般情景,生活中幾乎天天都在上演。

  升小學要考跳繩,眼看著孩子還不會跳,便趕快報一個訓練班,一期訓練下來,終于學會了;

  上小學,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,趕緊抓緊時間請家教,上補習班,還好,總算補上了;

  體育會考要不合格了,每晚練習,終于及格了;

  高中階段學習又亮出紅燈,輔導班、一對一授課紛紛上馬,孩子走馬燈似地來往于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之間,但怎么突然間沒了效果?成績沒有提升反而繼續下滑,更嚴重的是精神也開始萎靡不振,干什么都不起勁。

  孩子為什么突然間一下子就失控了?父母慌了手腳,心理咨詢、查閱資料、請教專家,辦法一下子全都失靈了。


  ◆“消防隊”式教育法不算高階段

 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,這一類型的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就像消防隊員一樣,哪里出現了情況就奔向哪里,然后再采取補救措施。

  然而救火只能滅火,卻不能防火;補救的只能是漏洞,卻不能消除隱患。

  一時的補救也許會有暫時的效果,但生命的隱患并未得到真正關注與及時消除。補救級的家長往往關注孩子的“果”,沒有深入關注到其中的“因”。

  教育孩子,也是事業。不能規劃孩子,做細致深入、系統執著教育工作的父母還不能達到高級階段。


3 、模仿級父母

  ◆失去自我易受身邊人影響

 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美好虔誠的期待,但對于如何實現,往往缺乏針對孩子個性特征的切實想法,更缺乏具體操作步驟。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受身邊人的影響與牽制的。

  鄰居家小孩學跳舞,自己也學;同事的孩子在少年宮學繪畫,自己也畫。一樣不能少,一樣也不敢少。

  報紙上宣傳有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培養思維,于是便火熱報名;英語不學可不行,于是“新概念英語”、“劍橋英語”一定要考級;孩子同班同學進行了一對一的補習,于是自己的孩子也要走進各種教育培訓機構。


  ◆“模仿教育”不是好教育

  這一類型的家長在模仿中進行著教育。模仿朗朗,模仿李娜,模仿姚明,模仿劉翔,模仿丁俊暉,模仿馬云……其實,許多名人的成功不易模仿,也無法模仿。

  一味模仿別人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教育,不是好教育。模仿型的父母,還沒有達到高級階段。


4 、構建級父母

  ◆有教育信仰的一類人

  高級別的父母應該是構建型的。

  他們從生活起居、行為習慣,到理想目標、思想意識用心去影響孩子。

  他們心中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,有著較為系統全面的教育計劃,這一類型的家長普遍有著較為堅定的教育信仰。

  他們不會這樣認識:孩子仍小,還不懂事呢!等懂事了再教育也來得及。

  所以他們在孩子“不懂事”的時候就精心陪孩子在玩耍中去“體會”,去“理解”,去“實現”。

  他們不會這樣認識:孩子的時間還很多,來日方長,即使浪費幾天也沒關系,只要以后抓緊,很快便會補救過來。

  所以他們很早就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,很早就會讓這個世界上偉大卓越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。

  他們尊重孩子,將孩子看作是一個有別于自己的獨立個體,他們喜歡引發孩子提問。

  這樣的父母不會以考試內容作為孩子學習的惟一內容,他們培養并促進孩子熱愛體育、藝術、詩歌、文學、哲學、自然等。

  他們注重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,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。

  高級別的父母深信性格就是能力,健全的個性是孩子成功的資本。因此他們有意識地加強性格教育,注重自我的態度調整,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,注重訓練孩子的行為舉止——怎樣同其他人說話,如何談論別人,怎樣對待朋友和壞人等,讓孩子在無形中修得良好的人格。


  ◆“構建型”才是最高級

  這些父母知道自己就是孩子面對打開的一本教科書,于是他們嚴格要求自己,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,為孩子做行為的表率。

  他們熱愛生活,熱愛學習,刻苦追求,為孩子做生活的引領。

  他們在平凡中堅持不懈,不屈不撓,為孩子展現追求的意義。在孩子身上處處可見他們的影子。

  讓我們看看構建型家長的成果吧!

  數學家約翰·伯努力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數學家;

  居里夫人將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;

  露絲·肯尼迪夫人精心締造了兩位肯尼迪總統;

  梁啟超培養了五個專家,三個院士;

  傅雷將自己的兩子培養成了鋼琴家和特級教師

  ……

  寫下這段話,無意于指責批評父母。但誠如畢淑敏女士所言:“愛是沒有天造地設的老師的,愛很艱巨,愛要我們在時間中苦苦摸索?!?/strong>

  教育就是完善,通過完善我們自身,構建孩子。我們的生命將寫在孩子的生命里。

  做一個構建型的父母吧,孩子們需要我們這樣做!


website qrcode